top of page

食品供應鏈的物聯網應用:讓消費者更有信心的「食品溯源管理」

近年來每次食品安全負面新聞出現在報章媒體,都會引起民眾一陣恐慌。一種呼聲是由產地直送到餐桌。這種努力除了有不少小農透過電商,將蔬果送到消費者家中外,還有類似對岸「每日優鮮」這樣的垂直型電商,用更企業化的方式做到。這些個別的努力雖然已經有不錯的進展,但距離完全顛覆整個食物供應鏈上下游產業,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主流的食品供應鏈從農場種植開始,經運送到倉儲,再運送到食品加工業者,再運送到零售業者,最後才由消費者採購回家食用。而且這個鏈條在全球化浪潮下,一包三合一水果麥片裡面,可能藍莓來自加拿大,麥片來自美國,香蕉來自南美洲,芒果來自菲律賓。其中任一產地的任一個環節如果沒有遵照食品安全規範或有任何意外污染,就會發生類似狂牛症的事件。更別說,國內時有所聞的回收過期食品更改效期,添加對人體有害的添加物,濫竽充數等光怪陸離的現象,對消費者身體健康都造成嚴重威脅。

為了解決這些食品安全與衛生問題,食品溯源管理逐漸變成熱門討論的話題。歐盟、美國及日本都分別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國內也在歷次食安風暴後開始急起直追,嘗試建立自己的食品溯源系統。民間企業也有各種食品溯源的平台或管理系統,舉例來說,沃爾瑪與IBM合作在中國試點一個基於區塊鏈的食品溯源體系,也有像兆信股份推出的溯源雲平台,在台灣也有奧丁丁運用區塊鏈的食品溯源區塊鏈系統。

這些食品溯源系統的共同特點都是透過雲端平台,讓食品供應鏈上下游在同一個平台上將各種各種生產品質相關訊息留下記錄,以供消費者查詢或事件發生時最快速度查清問題環節。採用區塊鏈或者兆信宣稱的「協會發碼、源頭控制:雲+端雙重數據防偽」的目的,都在防止事後的數據竄改。過程中不同的業者可能輔以條碼,QR Code、RFID,則是為了讓流程更加順暢,減少供應鏈中參與者的使用成本。

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從產地種植開始,例如氣溫、施肥種類與數量、農藥使用種類與數量等數據都是人工建檔,食品加工過程的亦然。換言之,若是源頭輸入數據不正確,後面的防偽就變得沒有意義。因此如何讓數據自動生成與輸入,應該是食品溯源系統必須解決的問題。

市場上討論智慧農業已經有段時間,撇開智慧農業方案能夠藉由自動化減少農企業對人力的依賴,人工智慧能夠為收集的數據加值,讓水、農藥、肥料、人力等得以更精準有效率的運用,降低成本之外,讓物聯網應用方案產出的數據直接匯入食品溯源系統,就可以補上食品溯源系統的數據源頭取得自動化,降低人為操作的空間。

事實上,物聯網與人工智慧在食品供應鏈應用的空間,於各階段的數據自動生成應該是方案導入的副產品。就以最工業化的食品加工環節為例,生產設備的資料擷取往往來自溫濕度、添加成分的監控裝置,這些都是生產履歷中必要的數據。但是物聯網可以解決的問題除了生產履歷,還可以提供更多面向的功能。以家畜屠宰場為例,為了防止飛沫傳染,每個屠宰作業員的健康必須善加監控,在人員進入工作場所前除了更換無塵衣、戴上口罩、帽子,體溫測量也應該在管理之列。甚至各種食品加工場景下的作業員在使用洗手間後是否確實洗手,根據國外的產業調查顯示,不少加工業者都希望透過物聯網裝置善加管理。

又如倉儲場所內,如何控制蚊蟲發生或接觸到在倉儲場所內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也是一個重要課題,如何運用人工智慧分析擺放誘餌、捕蠅紙或其他工具的最佳位置。再比如使用高光譜影像了解食品是否變質或添加物,也是可以確保出廠的食品品質的有效手段。

從效率提升的角度出發,作物採收前了解各個地塊的濕度,先從濕度較低的區塊開始採收,可以減少作物採收後需曝曬時間,加快進倉的速度;再如精確掌握田間昆蟲的群聚與生長速度,在大狀況出現前精準投藥,可以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以及因此需要的人力。同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能夠快速有效的處理昆蟲發生與衛生事件的充分數據與評估事件發生造成影響的數據,都是食品供應鏈企業高管最關切,也最希望能透過物聯網科技取得這些數據。並因此斷言物聯網加上雲端平台才是完善食品供應鏈安全與衛生的必要手段。

然而因著從食品從農場到餐桌要經過漫長的路程,個別業者在食品安全與衛生投入的努力,很難與其他上下游業者串連。一個雲平台供所有從業廠商上傳手工或物聯網方案自動生成的數據,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而且為了確保進入雲平台的數據欄位與格式的有效統一,這個雲平台不僅只是單純的IaaS,還肩負著制訂整個食品供應鏈期望提供給政府、上下游合作廠商及終端消費者必要資訊的任務。雖然各國政府為了確保食品安全,都已經投入資源建立食品溯源系統,然而政府建構的系統往往不會考慮產業運作效率提升,或者農藥或化肥減量等環保議題。因此,才有民營企業投入建構食品溯源雲平台的空間。

搭配上這兩年熱門的「新零售」議題,食品溯源平台若是由掌握消費者終端需求的大型零售業者驅動,結合consumer to manufacturing(C2M)的趨勢,運用零售業者的強大議價能力,要求上游各階段的業者,包含運輸、食品加工、農林漁牧業者提供各項數據。一方面建構完整的生產履歷,另一方面則可以善用下游零售端的數據驅動上游的設計、生產、備料,從中萃取營銷活動的智慧。如此一來,才能賦予食品溯源系統防弊之外的興利意涵,增加整個食品供應鏈配合的意願。

原文刊載於: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8125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