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給亞洲矽谷推動的四大建議

2017年12月22日筆者受邀出席由桃園市與台中市合辦的新興城市論壇,討論亞洲矽谷X智慧機械X航太科技發展方向與建議,為此也準備了一個十分鐘的簡報,現場聽完兩位引言人與其他兩位與談人後,對照自己準備的內容,心裏頗有感觸。

國家級物聯網平台(National IoT Platform,NIP)

國發會與經濟部過去一年多來積極建構了一個國家級物聯網平台(National IoT Platform,NIP),輔導精密機械發展研究中心建構了Skymars這個單機監視CNC狀態與加工程式,機械同業公會則據此開發了Smart Machine Box(SMB)。

Skymars是一個南向(South Bound) 打通對CNC與機器人的裝置管理程式,SMB則是發揮universal IoT gateway (UGW) 的功能,因為搭配的機械設備不同,藉由SCADA等軟體,對外提供TCP/IP、RS232/485及USB等通訊與I/O連接,讓使用者可以得到即時監控的服務。

概念上都是很好的方向,而且用財團法人或公會為載體,如果有持續的研發投入,也可以很好的持續開發打通更多的協定 (protocols) 或主流控制器,也可以讓研華等工業電腦廠商在有產業領域知識支持下持續研發更好的UGW或container,協助無法獨力進行CNC物聯網化的中小型CNC業者走進智慧機械的行列。

計畫中,公會的幾位成員也在各自專精的領域中,基於NIP開發北向(north bound)的應用程式,讓南向已經串連的各種裝置可以協同運作,實現設想中工業物聯網的各種智能製造的應用。

在這個計畫中,NIP發揮承上啟下的平台功能,既減少了不同物聯網平台間相互競爭,導致南向與北向的生態系夥伴重複開發的困擾,也提高了平台的利用率,並避免了生態系因為平台數量過多,導致每個生態系都發育不良的後果。

只是筆者要提醒計畫中各參與者幾點。

第一:以GE發展Predix,Siemens發展MindSphere為例,平台的開發與維運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這個平台未來必須找到自我生存的商業模式並獨立運作,不宜持續依靠政府用計畫經費的方式生存。 第二:唯有使得NIP,Skymars與SMB商業化,讓NIP為了與國際上各種商業化運作的物聯網平台抗衡,不停地持續優化並支持更多的北向應用研發,維持整個生態系的活力。 第三:國內的CNC業者除了少數有能力提供高單價的機型外,大部份的業者都提供中低價位的CNC。而購買中低價位機型的客戶通常很少能夠實現機型專用化。換言之,如果連客戶買了國內廠商製造的CNC後自己都不知道每天會加工幾種工件及每種工件的材質,國內廠商開發的各種北向應用,到底有多廣泛的適用性,恐怕是個大問號。 說得更直接一點,開發北向應用方案的CNC業者,對於客戶的業務有多少了解,決定了他們開發的應用方案實戰時的價值就有多高。畢竟知道怎麼設計製造CNC未必與清楚客戶買CNC回去後實際使用的行業知識。 第四:工業物聯網的核心在於數據的有效應用,或許是因為尚未實際導入的案例有限,又或許是因為相關團隊昨天不克出席說明,筆者並未看到除了即時監控這個功能之外結合數據分析的智能化應用。而且接續第三點的疑問,為了解決通用性有限與個別客戶個性化需求,大量的數據建模分析與導入顧問則將是生態系內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不是懂得數據建模與分析就等於有產業的領域知識,也不是懂得導入ERP就是合格的工業物聯網導入顧問。

國外有人將IoT拆成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與OT(operation technology),後者可以稱之為營運技術,代表著產業知識與經驗。IT則可以再細分成DT(data technology)與狹義的IT。

依照筆者的見解,真正有用的IoT方案一定是基於對OT的了解,運用DT的分析與評估,然後才據而決定方案中的設備層與控制層需要哪些硬體裝置。 同理,懂得設計製造CNC也不等於了解航太工業或汽車製造。而沒有OT領頭的工業物聯網應用方案,註定了是一場熱鬧而不進入門道的煙花。

台灣僅有少數的系統整合商具備工業現場的產業知識與導入經驗

與從事各重要行業系統整合及現場導入百年的Rockwell,Honeywell與Schneider等國際企業相比,台灣僅有少數的系統整合商(system integrator)具備工業現場的產業知識與導入經驗。

如果將智能製造系統架構分成設備層,控制層,車間層,企業層,協同層,台灣缺乏有規模的MES廠商在中間將控制層與企業層很好地連結在一起,進而形成具有工業物聯網價值的協同層應用。

因為各行業使用的機器設備與流程往往差異甚大,很難期待一個優異的航太工業MES廠商也懂製鞋業。

再者,即便同產業內的不同廠商,生產線配置與採用機型也往往個有獨到之處,導致傳統的MES屬於勞力密集型服務業,每個項目的導入經驗缺乏重複應用的可能性。

換言之,每個項目都是專案,一組人投入這個廠商的MES,可能一年半載就陷在裡面了,而能否下一個專案的不確定性又讓MES廠商不敢隨意擴編人力。

因此除了上述國際級廠商外,國內的MES廠商往往不成氣候。後來者如設備製造大廠Siemens為了推動德國標榜的工業4.0,分別在德國與中國成都都建立了示範線,一來展示自家的設備與智能化方案,二來藉以摸索MES的經驗。

培養出兼具IT與OT的系統整合商

然而,根據筆者聽一位今年十月去Siemens德國安貝格工廠參觀的朋友轉述,Siemens在中國的智能製造除了拿到幾個國企的新產線訂單外,實則買單者寥寥。

究其原因,除了Siemens設備太過「高貴」外,很少廠商會為了智能製造籌建新廠,無法針對存量市場的既有設備(legacy equipment)升級智能化才是真正的難點。其次,一條在成都的示範線能否摸索出三百六十五行的產業知識,其答案不問可知。

在政府的計畫中,若干公法人也在進行類似示範線的摸索,國內幾個有意逐鹿工業物聯網的電子大廠也正在拿自己的產線試驗,希冀能夠搶先掌握系統化的導入訣竅。可惜的是,電子業的產線與其他行業的產業知識與使用設備隔行如隔山。電子業的SMT線的MES對於航太工業助益不大。

目前雖有漢翔為首的公司以產業鏈的下游回頭領導各級供應商導入智能製造,如果能夠更有效的結合生態系內各夥伴,培養出兼具IT與OT的系統整合商,當能加速台灣在這方面的進展。

*原文刊載於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7820/asia-silicon-valley-development-agency-iot-national-iot-platform


bottom of page